【易經養生】綠豆薏仁地瓜湯:以「水火既濟」之道,調和口腔潰瘍的根與本
我要 LUCKYGO 八字命理 諮詢
前言:從易經看身體的平衡
《易經》揭示宇宙變化的智慧,強調「陰陽調和」與「五行平衡」是健康的根本。身體的病痛,往往是內在能量失衡的外顯。口腔潰瘍這個小毛病,在易理中,正是「火氣上炎」、「脾胃濕熱」導致「水火未濟」的象徵。今天,就讓我們用一盅家常的綠豆薏仁地瓜湯,來演繹如何以食養達到「既濟」之和諧。
卦象解析:一碗湯裡的天地人之道
我們將這道湯品拆解為三個核心元素,對應易經中的「三才」之道:
🌱 綠豆 (屬水 · 坎卦)
卦象聯想:綠豆色綠、性寒,質地堅硬,猶如「坎卦」(☵)。坎為水,主險陷,但也代表沉降、滋潤、清涼的特性。
保健啟示:坎水之功,在於制約心火。口腔潰瘍常是心火或胃火過旺,循經上炎於口舌。綠豆的寒涼水性,正好能引火下行,清熱解毒,化解這「上火」之險,對應「清熱解毒」的功效。
🌾 薏仁 (屬土 · 坤卦 / 艮卦)
卦象聯想:薏仁生長於土,味淡滲濕,性涼,兼具「坤卦」(☷)之承載與「艮卦」(☶)之靜止。坤土能運化水濕,艮土能止住濕濁。
保健啟示:中醫認為「脾屬土」,主運化。濕氣困脾,則運化失常,鬱而化熱,上蒸於口,便生潰瘍。薏仁的坤艮之德,在於健脾祛濕,從中焦脾胃這個根本入手,斷絕濕熱的來源,為身體建立穩固的防線。
🍠 地瓜 (屬土 · 坤卦)
卦象聯想:地瓜深埋土中,味甘甜,能補益氣力,是純粹的「坤卦」(☷)代表。坤德厚載,滋養萬物。
保健啟示:坤土之性,補脾益氣。地瓜的甘甜能直接補益脾胃之氣,強化了薏仁健脾的效果。脾胃(土)功能強健,才能有效制水(管理濕氣)、涵火(不讓虛火上炎),從根源上穩定身體環境,預防潰瘍復發。
整體卦象:從「未濟」走向「既濟」
一盅湯的完成,是元素的交融,也是卦象的演變。
初始狀態:火水未濟卦 (䷿)
口腔潰瘍的狀態,彷彿「未濟卦」。火性炎上(心火、胃火),水性潤下,兩者背道而馳,陰陽失交,火無法溫暖腎水,水無法制約心火,身體處於一種上下不通、虛火燥擾的失衡狀態。湯成之後:水火既濟卦 (䷾)
當綠豆(坎水)的沉降之力,遇上薏仁與地瓜(坤土)的穩固中軸,再透過烹煮的過程(離火🔥),最終成就了「既濟卦」。離火在下,坎水在上,水火相交,各得其位。綠豆之水能潤上焦之火,地瓜薏仁之土能強健中軸,讓水火能量得以溝通循環。這碗湯的本質,就是一場讓身體從「未濟」回歸「既濟」的和諧儀式。
養生總訣:食養之外,貴在養心
《易經》貴「時中」,強調恰到好處與因時制宜。
適時而食:此湯性偏涼潤,最適合於夏季,或體內有明顯濕熱、熬夜口瘡初起時食用。若體質虛寒、容易腹瀉者,則不宜過量,或可加入一片生薑(引入離火之性)以平衡寒涼。
貴在堅持:養生如卦象之變,非一朝一夕。將此類食療視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,細水長流,方能見證「既濟」之穩固。
醫食同源,不取代醫囑:此湯為「食養」之上策,能調和體質、預防復發。然若潰瘍反覆發作、面積巨大、逾兩週未癒,此乃身體重大失衡之訊號(或許是「否卦”䷋」天地不交之象),務必遵循兌卦(䷹)「悅乎澤」的精神,懷抱喜悅之心尋求專業醫師(西醫牙科、中醫)診斷,這才是真正的趨吉避凶之道。
結語:
一盅尋常湯水,蘊含著易經深遠的平衡智慧。以綠豆之水,降其上炎之火;以薏仁之地瓜之土,厚植其中焦之本。讓我們在日常飲食中,實踐陰陽調和的古老智慧,這便是對自己身體最深刻的慈悲與關照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