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:從《易經》到心學的八層透解
一、《易經》繫辭本源:宇宙認知的終極心法
《易經·繫辭上》第十章:
「《易》無思也,無為也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」
寂然不動:
如乾卦「不易乎世」——本體如如不動,不隨外境擾亂(如鏡不染塵);感而遂通:
如坤卦「含弘光大」——感應則通達萬事因由(如鏡照物現形)。
核心奧義:
認知最高境界——無需主動思維,卻能瞬間通曉萬物規律。
二、儒釋道三教互參:寂感之理的共鳴
1. 儒家:程頤「體用一源」
「寂然不動」為體(仁心本體),
「感而遂通」為用(應事接物);
如《中庸》「致中和」——寂時未發謂中,感時已發謂和。
2. 道家:老子「致虛極守靜篤」
「寂然」即虛極靜篤(無為狀態),
「感通」即「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」(通曉循環法則)。
3. 佛家:慧能「本來無一物」
「寂然」如自性空寂(無念本體),
「感通」如「能生萬法」(頓悟萬象)。
三、《易經》卦象演示:咸卦與復卦的寂感藝術
咸卦(䷞澤山咸):
「咸,感也。柔上而剛下,二氣感應以相與」——
感通之象:山澤通氣,如心感外物而應;復卦(䷗地雷復):
「復,其見天地之心乎」——
寂然之象:雷在地中,靜極而動,見天地本心。
實踐:
感通如咸卦「以虛受實」,寂然如復卦「七日來復」。
四、王陽明心學印證:良知即寂感真機
「良知即是未發之中」:
寂然不動時,良知如明鏡止水(未發狀態);「知善知惡是良知」:
感而遂通時,良知自然明辨是非(已發妙用)。
案例:
陽明擒寧王前靜坐寂然,臨陣感通決策如神。
五、現代科學類比:量子糾纏與鏡像神經元
量子糾纏:
「寂然」如粒子疊加態(未測量時),
「感通」如測量後瞬間坍縮(確立狀態);
鏡像神經元:
「寂然」如神經靜息電位,
「感通」如共情時神經同步激活。
科學啟示:
寂感原理暗合腦神經與量子機制。
六、修證次第:從刻意練習到自然無為
1. 初階:止觀雙運
「寂然」修止:靜坐調息,雜念漸消;
「感通」修觀:洞察念頭生滅,通達無礙。
2. 中階:事上磨練
寂然:處變不驚(如突發危機保持冷靜);
感通:直覺決策(如醫生瞬間診斷病因)。
3. 高階:無心應物
如《金剛經》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——
感通卻不執著結果(如鏡照物不留痕)。
七、日用場景:寂感原理的現代化應用
人際溝通:
寂然:先傾聽不插話(止語);
感通:瞬間理解對方真實需求(共情)。
創意工作:
寂然:放空冥想(無為期);
感通:靈感爆發(創意湧現)。
危機處理:
寂然:情緒穩如泰山(不驚);
感通:瞬間找到解方(不亂)。
八、迷思破除:寂感非玄學,乃認知科學
非「什麼都不想」:
而是「不主動雜思」,讓潛意識自動處理資訊;非「神秘感應」:
而是「模式識別加速」,如棋手直覺看到妙手。
實驗支持:
心理學「直覺決策」研究(如Gerd Gigerenzer)證實此效應。
結語:寂然不動是體,感而遂通是用
《易經》云:「天下何思何慮?天下同歸而殊途」——
當心寂然到極處,萬感自然通達,無需勉強思索。
張載《正蒙》曰:「天人合一,存乎一心」——
寂感之道,正是天人合一的鑰匙。
願修行者:
以寂然養清明之體,
以感通啟妙用之機,
體用一源如易道,
顯微無間合天心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