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曼儂·萊斯戈》中的易經哲學:慾望、命運與人性的太極之舞
**——當18世紀法國文學,遇見東方古老智慧**
---
#### **1. 緣起:一部「失控之愛」的小說,如何與易經對話?**
《曼儂·萊斯戈》(*Manon Lescaut*)是法國作家普雷沃神父筆下的經典悲戀故事——貴族青年格里厄為愛拋棄一切,與充滿爭議的曼儂沉淪於激情、背叛與毀滅的循環。表面看來,這是一個「愛情戰勝理性」的西方敘事,但若以《易經》的「陰陽平衡」「卦象流轉」重新解讀,竟能窺見更深層的人性辯證與命運啟示。
---
#### **2. 陰陽失衡:曼儂與格里厄的「水火未濟」**
《易經》強調萬物生於陰陽互動,而曼儂與格里厄的關係,恰似「**水火未濟卦**」(第六十四卦)的象徵:火在水上,難以相容,象徵事物未完成、能量衝突。
- **曼儂:坎為水,變動難測**
曼儂如「**坎卦**」(第二十九卦),水性流動,象徵危險與誘惑。她追求享樂、善變多情,卻非純然邪惡,而是被社會壓迫的弱者(如坎卦「維心亨,行有尚」——雖陷險境,心志仍可通達)。她的「慾望」實為生存本能,亦是對命運的反抗。
- **格里厄:離為火,執迷不焚**
格里厄則似「**離卦**」(第三十卦),火性依附、光明卻易灼傷。他為愛放棄理性,如飛蛾撲火,看似崇高,實則陷入「明夷卦」(第三十六卦,光明受損)的困境:過度執著,反讓心智蒙蔽。
**▍小結**:兩人關係始於「咸卦」(第三十一卦,感應),一見鍾情;卻因陰陽失衡,步步走向「明夷」的黑暗。若他們能如「既濟卦」(第六十三卦,水火交融)般調和慾望與節制,或許能改寫悲劇。
---
#### **3. 命運的「爻變」:每一次選擇,都是卦象的轉折**
《易經》認為,命運非注定,而取決於人如何應對變化。曼儂與格里厄的悲劇,實為一連串「爻變」的累積:
- **初九:私奔的「隨卦」**(第十七卦,隨從心動)
格里厄拋棄家族與前程,看似追隨本心,實則落入「慾望牽引」而非「正念抉擇」。
- **六二:墮落的「困卦」**(第四十七卦,澤中無水)
兩人為金錢行騙,猶如困於乾涸的沼澤,越是掙扎,越陷溺於道德困境。
- **上六:流放的「訟卦」**(第六卦,爭端無果)
最終,曼儂被放逐至美洲,格里厄追隨卻目睹她死去,如同「訟卦」的終極啟示:執著於勝負愛恨,終將兩敗俱傷。
---
#### **4. 易經的啟示:在無常中,尋找「中庸」之道**
《曼儂》的悲劇,本質是人性在極端情境下的失控。若以《易經》智慧反思,可得出三層覺察:
1. **「亢龍有悔」:過度的慾望,必招致反噬**(乾卦上九爻)。
2. **「履霜堅冰至」:微小的惡習,將積累成命運巨浪**(坤卦初六爻)。
3. **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:唯有接納無常,才能破局重生**(繫辭傳)。
曼儂與格里厄若能如「謙卦」(第十五卦)般收斂鋒芒,或如「中孚卦」(第六十一卦)以誠信為本,或許能在愛情與現實間找到生機。
---
#### **5. 結語:慾望的卦,終須以智慧解**
《曼儂·萊斯戈》的宿命感,與《易經》對「變易」的敬畏不謀而合。人生如卦象流轉,慾望本是自然,但若放任陰陽失衡,終將走向「未濟」;唯有在動與靜、執與放之間取得「中道」,方能如「泰卦」(第十一卦)天地交合,化險為夷。
這或許,正是普雷沃神父埋藏在悲劇中的終極叩問:
**「我們追求的,究竟是愛,還是對愛的執念?」**
---
**後記**:本文以《易經》卦象隱喻文學,非嚴謹學術對照,旨在提供跨文化思辨角度。歡迎讀者以開放之心,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。
我要 LUCKYGO 八字命理 諮詢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