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戰而勝、掌握主動:從孫子兵法兩大戰略黃金律,解讀現代人生的破局智慧
「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」(《孫子兵法·謀攻篇》)
「善戰者,致人而不致於人。」(《孫子兵法·虛實篇》)
這兩句話,堪稱《孫子兵法》中最具穿透力的戰略哲學精華。表面看是講古代戰爭,實則直指一切競爭場域的根本法則——最高明的贏,是不戰而勝;真正的強者,永遠掌握主動權。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內卷加劇、人心浮躁的2025年,我們面對的「戰場」早已不限於沙場:可能是職場晉升、創業競爭、人際關係、家庭溝通,甚至是自我內在的掙扎。而孫子這兩句跨越兩千五百年的箴言,恰恰為當代人提供了一套「無形制勝」的思維框架。
接下來,就讓我們結合《易經》的變易智慧、《鬼谷子》的縱橫之術、《素書》的修德之道、博弈論的策略均衡、塔羅牌的象徵啟示,以及古今中外真實歷史案例,深度解析這兩句話背後的現代應用之道。
一、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:最高段位的競爭,是讓對手自動退場
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並非消極避戰,而是透過情報、佈局、心理、道德與資源優勢,在未動干戈之前,已使敵方喪失戰意或能力。這正是《易經》所說:「上戰伐謀,其次伐交,其下攻城。」
▶ 兵法背後的「陰符經」思維:藏於九地之下,動於九天之上
《陰符經》有云:「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盡矣。」真正的高手,懂得觀察大勢(天道),順勢而為,而非硬碰硬。就像2020年代特斯拉對傳統車廠的「不戰而勝」——它並未直接打價格戰,而是透過技術領先(電動平台)、品牌敘事(永續未來)、生態壟斷(超充網絡),讓許多燃油車品牌在消費者心中「自動退場」。
▶ 鬼谷子的「捭闔之術」:開合之間,瓦解敵意
鬼谷子說:「捭之者,開也、言也、陽也;闔之者,閉也、默也、陰也。」在現代職場中,若你面對一位處處打壓你的主管,與其正面衝突(「戰」),不如運用「捭闔」:先「闔」——低調積累業績與人脈;再「捭」——透過高層會議或跨部門專案,自然展現價值。當你的不可替代性被看見,對方的敵意便不攻自破。
▶ 塔羅牌的啟示:「隱者」與「正義」的雙重指引
若抽到塔羅牌中的「隱者」(The Hermit),它提醒我們:真正的力量來自內在沉潛與情報掌握,而非喧囂對抗。「正義」(Justice)牌則呼應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的道德合法性——你的佈局必須正直、透明、有理,才能讓對手心服口服,而非僅靠權謀壓制。
▶ 歷史典故:諸葛亮「七擒孟獲」的現代意義
三國時,諸葛亮南征孟獲,七次擒獲又七次釋放,最終使孟獲真心歸順。這不是仁慈,而是戰略:透過「不毀其身,而服其心」,換取長期穩定。今日企業併購、團隊整合,若只靠制度壓制,終將反彈;唯有讓對方「自動認同」,才是長久之計。
二、「致人而不致於人」:主動權,是一切勝負的分水嶺
「致人而不致於人」意思是:讓敵人跟著你的節奏走,而不是你被敵人牽著鼻子跑。這在現代博弈論中稱為「先動優勢」(First-mover Advantage)與「策略主導」(Strategic Initiative)。
▶ 博弈論視角:納許均衡中的「設局者」
在博弈論中,真正的贏家不是反應最快的人,而是能定義遊戲規則的人。例如蘋果公司從不跟隨Android手機的硬體參數戰,而是率先定義「體驗整合」標準(iOS、App Store、生態閉環),迫使對手不得不進入它設定的賽道。這正是「致人」的典範。
▶ 《素書》的修德根基:以德服人,方能持久致人
《素書》說:「德足以懷遠,信足以一異。」若只靠權術致人,終將遭反噬。真正的「致人」需以德行為基。如曾國藩治軍,強調「以誠感人,以禮服人」,部下自願效死,敵軍聞風喪膽。現代領導者若只靠KPI高壓,員工只是「被致於人」;若能建立信任與願景,團隊才會「自願被你致」。
▶ 特工思維:情報優先,預判行動
CIA特工訓練核心之一是「Anticipate, Don’t React」(預判,而非反應)。善戰者會提前掌握對方弱點、習慣與資源限制,從而設計情境。例如談判前,先透過社交工程了解對方底線;創業前,先模擬競爭對手可能的反擊路徑。如此,你永遠走在對手前面。
▶ 三十六計實踐:「調虎離山」與「欲擒故縱」
這兩計正是「致人而不致於人」的具體技法。
「調虎離山」:讓對手離開其優勢位置(如誘使競爭對手投入不熟悉的市場)。
「欲擒故縱」:暫時退讓,使其放鬆警惕,再一舉制勝(如談判中故意讓步,換取更大主導權)。
歷史案例:康熙智擒鰲拜,先讓鰲拜自認權勢穩固,再以少年侍衛突襲——全程掌握節奏,鰲拜至死不知局已布好。
三、兩大原則合一:構建「無形戰略系統」
單獨看,兩句話各有側重;但合起來,就是一套完整的勝利系統:
先求「不戰」:透過情報、道德、資源、心理優勢,避免無謂衝突。
再謀「致人」:若不得不戰,則確保自己永遠掌握主動,讓對手疲於奔命。
這正是《易經·師卦》所言:「師出以律,否臧凶。」用兵(或競爭)必有法度,亂動則凶。而最高境界,是「師卦」變「謙卦」——以謙和之姿,行制勝之實。
▶ 吸引力法則的佐證:你專注什麼,就召喚什麼
當你執著於「打敗誰」,能量聚焦在對立;但當你專注於「成為誰」(如:成為不可替代的專家、值得信賴的夥伴),對手自會退場。這與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異曲同工——真正的勝利,是讓競爭失去意義。
▶ 《心經》的空觀智慧:破除「敵我二元」
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若你執著「對手是敵人」,便落入對抗框架。但若能看透:對方的攻擊,或許源於恐懼;市場的競爭,本是共創價值的過程——你就能超越「戰」的層次,進入「化」的境界。如任正非說:「華為沒有敵人,只有老師。」
四、現代行動指南:三步打造你的「不戰致人」人生策略
步驟一:建立「情報優勢」(知彼知己)
每週花30分鐘分析:你所在領域的關鍵玩家、他們的弱點與需求是什麼?
善用LinkedIn、產業報告、社群輿情,掌握隱性資訊。
步驟二:設計「非對稱優勢」(不戰之基)
問自己:「我能在哪個維度,讓競爭對手根本無法比較?」
例如:別人拼價格,你拼服務溫度;別人堆功能,你打造情感連結。
步驟三:掌握「節奏主導權」(致人之術)
在專案、談判、溝通中,主動設定議程、時間點與評估標準。
用「提問」引導對方思路,而非被動回答——這是鬼谷子「鉗制之術」的現代版。
結語:真正的強者,從不急著出手
孫子說:「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。」贏一百次,不如讓衝突從未發生。
在充滿噪音的時代,最稀缺的不是行動力,而是戰略靜默的能力——能沉住氣佈局,能忍住不反擊,能看透局勢而不被情緒帶走。
當你學會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,你便超越了對手;
當你做到「致人而不致於人」,你便定義了戰場。
這不是權謀,而是智慧;不是退讓,而是升維。
正如塔木德所言:「智者不爭一城一池,而爭天下大勢。」
願你在自己的人生沙場上,永遠是那個——
未出劍,已勝;未開口,已贏的人。

留言